乳腺癌是一种始于乳房的癌症。它可以在单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大多数乳房肿块是良性的而非恶性的癌症。虽然非癌性乳腺肿瘤也是异常生长,但它们不会扩散到乳房之外,也不具有生命危险性,当然一些良性乳腺肿块可能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 根据发病进展及癌细胞侵犯程度不同,可以分为非浸润性乳腺癌和浸润性乳腺癌。非浸润性乳腺癌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原位癌,属于早期乳腺癌,肿瘤为单发病灶,肿瘤细胞没有侵透基底膜,没有向周围组织波及,也没有远处组织器官的转移等。非浸润性乳腺癌通过及时彻底的手术切除治疗,多数病例最终都是能够获得临床治愈的。浸润性乳腺癌是原位癌的后期阶段,此时癌细胞已经穿破乳腺导管或者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且侵入到间质。浸润性乳腺癌绝大多数为腺癌,起源于乳腺实质上皮细胞,特别是乳腺末梢导管小叶单位。 乳腺癌的病因复杂,基因突变、遗传、年龄增长、荷尔蒙水平降低、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习惯等均是乳腺癌的发病的风险因素。 根据美国放射学会(ACR)最新研究的数据显示,通过乳房X射线照相定期进行乳腺癌症筛查是早期检测的主要方法,并已证明可将乳腺癌症死亡率降低40%。然而,高乳房密度可能会阻碍有效的乳房X光检查,产生假阳性或掩盖小肿瘤。这可能是乳腺密度被视为患乳腺癌症风险因素的部分原因。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Jiang和同事最近在JAMA肿瘤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探讨了随着时间变化乳腺密度作为癌症风险因素的变化,可能增加乳房X射线照相作为诊断工具的有效性。 Jiang和同事们研究了乳腺密度随时间的降低与患乳腺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跟踪了2008年至2020年期间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乔安妮·奈特乳腺健康中心进行乳房X光检查的10481名绝经后妇女。研究开始时,所有女性均没有患乳腺癌。在十年的随访中,患上乳腺癌症的女性被称为“病例”,而那些没有患乳腺癌的女性则被称为“对照组”。研究人员发现,初诊时的乳房密度和密度降低速率都与十年期间的乳腺癌风险有关。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指出,乳房密度取决于乳房中纤维组织、腺组织和脂肪组织的比例。较高的乳房密度与年轻、怀孕或哺乳、激素治疗或低体重指数(BMI)有关。相反,BMI较高、年龄较大、激素水平较低的人,如绝经后妇女,乳房密度较低。华盛顿大学的研究指出,在研究开始时,患有乳腺癌症的女性的乳房密度高于那些没有患乳腺癌的女性。 研究人员报告称,密度降低的速率和程度与最终的乳腺癌的发展有关。研究参与者每一到两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检查。在十年期间,病例乳房的密度损失比对照组乳房小,病例乳房密度损失的速率明显慢于对照组乳房。这些密度丢失的差异在乳房之间的测量中更为明显,而在女性之间的测量中则不那么明显。当研究人员平均每位参与者的两个乳房的密度时,患乳腺癌的女性与未患乳腺癌的女性之间的密度下降率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当对每个乳房分别进行测量时,研究人员发现,与那些没有患上癌症的乳房相比,患上癌症的乳房最初密度更大,密度下降速度也更慢。 GlobalData流行病学家预测在2023年将有超过278000例浸润性乳腺癌的确诊病例。这些妇女的预后可以通过早期检测和风险预测来改善,不应因乳房密度而面临障碍。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目前建议使用乳腺超声或核磁共振进行高密度乳腺筛查,但提高乳房X光检查的有效性可以提高服务不足妇女的可及性;诸如密度损失等最新知识可以使用现有的筛查方法更好地告知护理人员。 国内在乳腺癌方面研究进展亦非常乐观。据新华网5月19日消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获悉,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团队在国际医学旗舰期刊Med发表封面论文,揭示了一种名为“CCL19+树突状细胞”的细胞亚群,在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过程中发挥影响疗效的关键作用。这为破解三阴性乳腺癌精准免疫治疗难题提供了新的方向。邵志敏、江一舟团队深耕乳腺癌精准治疗,首创三阴性乳腺癌“复旦分型”,并据此开展一系列临床试验,将“无药可治”的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有效率提高了3倍。近年来,研究团队从蛋白、代谢、免疫、微生物等多个角度不断深化“复旦分型”,探寻新的治疗靶点,以突破部分三阴性乳腺癌亚型的治疗瓶颈。 当前,乳腺癌临床试验有大量处于招募中,对广大患者来说是非常好的时机。 |